去银行化的困境:加密行业是否需要脱离传统金融?
撰文:Iris、刘红林
根据 1 月 25 日福克斯记者 Eleanor Terrett 的报道,美国参议院银行委员会宣布将于 2 月 5 日(美国时间)举行听证会,讨论银行对加密货币公司的「去银行化」现象。而在此前,美国众议院监督和政府改革委员会早已向多家加密公司负责人致函,要求就这一问题作出说明。
近年来,「去银行化」逐渐成为加密行业的一个关键特征。从支付中断到融资瓶颈,再到托管服务的转型,在传统金融机构与 Web3 行业割裂的当下,加密公司也正试图走出一条「摆脱」传统金融与完全去中心化的道路。
然而,去银行化真的是必然趋势吗?还是说,它仅仅是传统金融监管压力的短期反应?更重要的是,这种趋势对加密行业的发展前景究竟有何影响呢?
曼昆律师将基于当前全球代表性国家和地区的监管政策,在本篇文章中进行探索。
什么是去银行化?在加密行业中,银行作为传统金融机构的重要支柱,长期以来与加密行业的发展保持着密切关联。比如,在加密行业初期,银行通过提供法币入金渠道,保障了加密资产与现实货币之间的流动;在机构化发展过程中,银行还充当了托管人角色,为加密公司提供资产安全和信用背书;甚至在一些前沿技术合作中,银行主动参与了区块链的应用试验,为加密技术赋能。
然而,近年来,这种合作关系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随着监管环境的不断收紧,银行与加密行业的关系开始逐渐紧张。
一方面,加密行业的匿名性和跨境流动性使银行面临着更高的合规压力,反洗钱(AML)和了解客户(KYC)法规的要求让银行在与加密公司合作时不得不投入大量资源,而这些高昂的合规成本让部分银行望而却步;另一方面,加密资产价格的剧烈波动进一步加深了银行对市场风险的担忧,传统金融机构认为,加密行业的高风险属性可能对其稳定性构成威胁。
此外,政策环境的持续变化也加剧了银行的审慎态度。部分国家的监管机构频频施压,要求银行限制或终止对加密公司的服务,而某些不透明的项目和资金流向则引发了银行对潜在违法行为的警觉。更重要的是,随着稳定币和去中心化金融(DeFi)等技术的崛起,传统银行还需面对来自加密行业的竞争压力,这种潜在的市场威胁让部分银行对加密行业的合作意愿进一步下降。
在这一系列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出现了加密行业「去银行化」的现象:支付渠道被关闭,账户被冻结,传统银行逐步退出加密资产托管市场,甚至有银行明确表示不再为加密公司提供服务。
有趣的是,去银行化并非完全由银行单方面推动,加密行业也在主动寻求替代方案,努力减少对传统银行的依赖。在支付领域,稳定币和链上支付协议逐渐取代银行账户和支付网络,成为加密行业主要的支付工具;在托管服务方面,原生加密企业,如 Fireblocks 和 Anchorage 等公司,不仅可以提供合规的托管服务,还将安全多方计算(MPC)等技术融入其中,以弥补传统银行托管服务的空缺;在融资方面,DeFi 协议的崛起让加密公司能够直接通过链上工具进行融资,完全绕开了银行体系的限制。
本文地址:http://fengniao.ink/news/53456.html - 蜂鸟财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蜂鸟财经立场无关。本站所有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币市有风险、投资请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