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种范式之争看公链发展:基建先行 vs 应用驱动
作者:YettaS
上个帖子因为写了 @berachain 收到很多争议;昨天,@cz_binance 也在非常努力地用meme盘活 @BNBCHAIN;在跟 @DoveyWanCN 的AMA上,@forgivenever 提问我们为什么会支持Movement。
那天看 @jinfizzbuzz 写 @megaeth_labs 也有人说没上测试网就大谈生态很空气;这几天 @solayer_labs 跟 @StoryProtocol TGE也远没达到大家心中的预期。借着这个机会我来说说我们投资公链的逻辑。每家做公链都有自己的出发点,我说的不代表对,欢迎探讨。
过去的公链是怎样运作的?区块链的本质是"链",自诞生以来,基础设施的先行建设成为行业惯例,这直接催生了大量以技术差异化为卖点的通用公链(Generic Public Chain),Infra搭建好了再吸引dapp开发者成为了一种默认选择。但我们都知道,基建本身吸引不到用户,吸引用户的是什么?是招商引资,是ICO、NFT、Defi、Meme这些能被玩起来的应用。然而这些应用不会自发涌现,早期公链如何破局?
靠Founder领袖魅力、靠天量融资新闻、靠超大规模的营销与推广、靠巨大财富效应的TGE。如今这些公链的营销在EoS面前都是小儿科了,天才级的BM,ICO浩浩荡荡玩了一年,融了40亿美金,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这条看似空气的道路为什么成立?因为大众的注意力有限,在Chain默默无闻的时候不会有任何应用或用户主动到你的生态上来,这正是为什么需要VC持续投资新公链的原因。
现在的公链出了什么问题?当下市场对公链的估值逻辑正处于极度扭曲的状态。
一方面,市场越来越不买单"基建先行"的模式,因为真正跑出生态的 Generic Public Chains 屈指可数,这也是投资者对 VC 失去信任的原因之一——大量资本押注这么多公链,但大多数未能兑现增长承诺,下面 @defi_monk 这张图很直接地指出了这个问题。
但另一方面,公链依然是整个行业估值天花板最高的方向。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个 Dapp 证明自己能比公链活得更久。
Ethereum 经过 10 年演变,Solana 经历两个完整周期,他们上面的 Dapp 仍然活跃。
换句话说,尽管市场质疑公链的高估值,但它仍是最接近"长期主义"的高天花板赛道。
所以大家对这个模式又爱又恨,恨它什么都没有可以这么高估值,爱它如果做好了有那么高的天花板对标。
这其实是我们行业的历史遗留问题,需要转型。
怎么转?现在还出现了另外一条路径,App Specific Chain,这个从现象级 @AxieInfinity 就开始了,他们做 @Ronin_Network 想要尝试把应用层的用户导到链生态上,可问题是还没导,自身应用不火了。
本文地址: - 蜂鸟财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蜂鸟财经立场无关。本站所有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币市有风险、投资请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