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us 一码难求:AI Agent 的未来,还是一场炒作?
今天,AI圈子里掀起了波澜。一个名为Manus的产品,凭借一部全英文的宣传片和邀请码制的发布方式,迅速吸引了大量关注。这个由中国团队开发的AI Agent,被官方称为“全球首个通用Agent”,仿佛一夜之间,OpenAI和Anthropic的Operator们都被淘汰了。Manus发布后,迅速在一个小圈子内引发了“炸裂”式的传播,类似于DeepSeek的现象。然而,Manus真的能成为下一个DeepSeek吗?我们不妨先来深入了解它。
根据Manus的宣传视频和官网信息,它是一款可以“解决各类复杂多变任务,具备独立思考和系统规划能力,能够在虚拟环境中灵活调用工具并直接交付完整成果”的AI Agent。这些介绍在今天的AI Agent产品中并不稀奇,很多AI产品都会如此自我描述。Manus目前并未公开上线,仅能通过邀请码使用,发布方式也完全依赖演示视频。
在视频演示中,Manus展示了几个具体应用场景:例如,上传包含多个简历的压缩包,根据提示词自动解压、分析并提供建议;根据用户需求,整理房产信息和价格;对英伟达和特斯拉股价生成分析报告。类似的功能,OpenAI的Operator、智谱AI的Phone Use、Google Gemini等多个AI产品早已展示过。
从技术角度来看,Manus并未给出详细的技术报告。一些分析人士指出,Manus的基础能力可能来源于Claude模型,结合开源模型的后训练技术,并通过一系列设定的工作流来执行任务。其创新之处在于将这些能力封装在云端虚拟环境中,并在异步交互模式中提供服务,虽然这和业界追求的“通用AI”目标还有一定差距。
“通用Agent”的问题Manus的目标是成为一个“通用AI Agent”,也就是说,它不仅仅提供建议或答案,而是能自主地规划并执行任务。然而,这种定义本身就存在问题。像Claude这样的强大模型,已经具备了处理复杂任务的能力,并能够通过高效的工具调用来完成任务。因此,Manus的这些功能,本质上可以通过更强大的Agent或大模型来实现,甚至不需要像Manus这样专门设计的系统。
此外,Manus的产品定位显然与传统的AI Assistant有所不同。它似乎希望通过“虚拟环境”来整合不同的工具和Agent,使其更加自动化。尽管这样做降低了用户的技术门槛,但这是否意味着Manus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通用智能Agent?毕竟,个性化的Agent需求是千人千面的,Manus能否适应不同场景的需求,还是一个未知数。
营销策略:饥饿营销与社交传播Manus的“火爆”不仅仅源于技术,它的营销策略也是一大亮点。通过邀请码机制,Manus像一款稀缺资源一样,迅速引发了AI圈的疯抢,甚至有平台将邀请码炒到了999元到5万元不等。这种饥饿营销策略,借鉴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经典模式:限量发放、用户争抢、KOL尖叫式评测。这种传播方式虽然能制造话题和热度,但是否能带来持续的用户增长,还需要考验。
本文地址: - 蜂鸟财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蜂鸟财经立场无关。本站所有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币市有风险、投资请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