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权的风,还是刮到了加密货币圈
撰文:刘红林
曾几何时,在中国做 NFT 数字藏品,最让创业者头疼的不是合规,不是融资,也不是流量,而是用户维权。
买家前脚刚花几千块买的「数字艺术品」,价格一跌就找上门喊着要赔钱,平台干不下去了你也得原价来退赔,如果你不退,就直接去市场监督管理局、信访办、派出所举报,说你违反国家政策搞区块链、搞小图片非法集资。搞得不少 NFT 数字藏品平台步履维艰。
风水轮流转。曾经隔岸观火的加密货币项目方,以为「发币 + 海外」就能万事大吉的团队,最近发现这波「维权的风」吹到了自己身上,在社交媒体上开始频繁看到玩家要维权的事件。逻辑几乎一模一样:涨了是玩家天赋异禀,亏了是项目方 Rug 有问题。
但现实是,加密货币的特殊性质,加上跨境维权的难度,这事儿想成,还真不容易。
加密货币维权,难在哪?想要维权,最基本的逻辑是「有案可立,有人可追,有钱可拿」。在传统金融市场,投资者如果遇到不公,至少可以通过法律诉讼或监管投诉找到对应的责任主体。但在加密货币市场,几乎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法律上的不确定性,让用户的维权之路变得异常艰难。
第一,跨境诉讼成本高,用户难以承受。
绝大多数加密项目的注册地,都是 BVI(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塞舌尔、新加坡这些离岸法域。这些地方的公司注册流程极简,监管宽松,适合 Web3 创业,但对于普通用户来说,意味着一旦要起诉,首先得面对陌生的法律体系和复杂的跨境诉讼流程。
以 BVI 为例,起诉一家 BVI 公司,不仅要找到合适的当地律师,还要支付一笔不小的预付款,通常少则几万美金,多则十几万美金。用户即使投入时间和金钱赢下官司,也面临另一个问题——执行难。如果项目方的资产不在 BVI,而是存放在链上钱包或转移到了其他国家,法院判决根本无法实际执行。这就让跨境诉讼变得像一场「豪赌」,即使打赢了,也未必拿得回钱。
第二,虚拟资产的去中心化,让追偿变得困难。
在传统金融体系里,银行账户、证券账户都是实名制的,法院可以冻结账户,强制执行财产赔偿。但在加密货币的世界里,项目方只需要一个去中心化钱包地址,就能随时把资金转移到任何地方,甚至转入没有监管的 DeFi 协议。更进一步,某些项目本身就没有公司实体,甚至团队成员都是匿名的,用户连起诉的主体是谁都搞不清楚。
在这方面,DeFi 和 DAO 项目更是典型。很多用户投资 DeFi 协议,结果遭遇黑客攻击或者团队作恶,损失惨重。但因为智能合约本身是开源的,用户在使用前就已经默认接受了风险,协议往往在免责声明里写明「不对任何损失负责」,让用户几乎无处可告。DAO 治理的项目也有类似的问题,很多时候,用户只能在治理论坛里「投票」要求赔偿,但最终往往不了了之。
本文地址: - 蜂鸟财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蜂鸟财经立场无关。本站所有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币市有风险、投资请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