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新闻

Web3 创业,香港 + 深圳的「前店后厂」模式就能合规吗?

撰文:Iris、毛捷豪

当我们说到国内 Web3 创业时,总会谈到 2021 年的 924 文件,并会强调为在境内开展虚拟货币金融服务是非法金融活动,会构成犯罪并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然而,我们又会发现,近年来,在香港与深圳之间有这么一套模式,叫做「前店后厂」,即在香港设立项目 / 公司,面向监管与海外资本;在深圳组织开发与部分运营环节,享受强大的技术研发与低廉的成本。

这不由就让人心生疑惑:这个模式真的合规吗?如果合规,是不是意味着我可以在香港设立项目,然后在境内运行呢?

不得不说,这是个很有趣,也非常实际的问题。

为什么「前店后厂」存在?

有人可能会好奇,既然 2021 年的 924 文件已经明确指出,境内开展虚拟货币相关的金融活动属于违法犯罪,为何近年来这种「香港前店、深圳后厂」的模式活跃于众多 Web3 创业者的视野中?

在 2023 年,香港数码港董事孔剑平接受澎湃科技采访时,也曾公开表示,深圳和香港之间的「前店后厂」模式,将为 Web3 发展提供便利。

* 图源:澎湃新闻

曼昆律师认为,这一模式之所以能存在的背后原因在于,监管的关注点并非仅仅只看项目是否直接服务于境内用户,同时也关注项目实际运营、核心决策和资金管理的所在地,也就是实际的控制权和关键资源的分布。

从表面结构上看,Web3 项目方将所有法律主体和业务注册、在香港或者其他海外司法辖区;通过 IP 限制、KYC 等技术手段,将金融服务的提供对象限定为香港及海外用户;同时,资金结算、牌照申请、市场宣传等环节,也均通过境外实体完成。

这样一来,不管从商业运作上,还是从服务对象上,都规避了中国境内用户,迎合中国的监管政策。

而从底层开发上看,选择在深圳组建技术团队,一方面是基于成本、效率和技术优势的考虑。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一环,深圳拥有成熟的技术研发基础和大量 Web3 人才储备,相较于香港本地的开发团队,深圳在用人成本、研发周期和技术积累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对于很多 Web3 项目方来说,纯粹将底层研发外包到深圳,是一种正常的商业选择,与传统互联网行业中「境外公司 + 境内外包开发」的模式没有太大区别。

简而言之,香港 - 深圳「前店后厂」模式看似通过明确划分境内与境外的运营职能,暂时避免了监管直接介入的风险。然而,这一模式本质上仍存在着极强的合规敏感性。

「前店后厂」的潜在挑战

表面来看,「前店后厂」模式似乎通过在香港注册合规实体、境内仅保留技术研发环节,实现了境内外业务的「清晰划分」,以规避监管红线。但问题恰恰就在于:Web3 项目本身的技术开发、产品迭代与业务运营高度耦合,很多时候,境内技术团队可能不仅承担了开发工作,还不可避免地介入代币设计、部分运营、数据处理甚至用户支持等环节,这就埋下了 Web3 项目合规性的隐患。


本文地址: - 蜂鸟财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蜂鸟财经立场无关。本站所有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币市有风险、投资请慎重。

下一篇:没有了
« 上一篇
上一篇:免了手续费还贴心包赔,币安的新流量争夺战打响了?
下一篇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