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 创业,成为合伙人就算入股了吗?
撰文:Iris
在前两天有关 Yescoin 纠纷的线上分享中,曼昆律师看到了这样一条留言「在一起创业怎么就不算入股?」
这其实是 Web3 的一个普遍问题,大家会觉得:我作为项目的核心团队一员,已经为项目付出了自己的技术、经验乃至资金,怎么不算入股呢?
但实际上,即使你顶着项目合伙人的头衔,为项目贡献巨大,也并不一定就算股东。
为什么这么说?
传统创业模式下的入股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回头看一看,在法律框架下,传统创业里「入股」这件事是怎么被确界定的。
通常,我们理解的「入股」,指的是创业者或者投资人以资金、设备、技术、知识产权等作为投入,通过成立企业或签订股东协议,获得企业明确的股东身份。这种入股方式在各国公司法中都有成熟、清晰的法律定义和保护机制。
在传统模式中,每位股东的权益,比如分红权、投票权、知情权,以及股份转让权,都需要事先明确约定好。公司章程或股东协议会清晰记录每位股东的出资方式、股权比例以及相应的权利义务。换句话说,不管你投入的是现金、技术、专利还是场地,最终都要转换成明确的股权比例,并正式记录在工商登记文件或股东名册中。
正因为这种明确性,传统企业在融资、分红或股权转让时,各股东的权责都能够得到明确法律保障。即使未来发生股东争议,所有的权益关系也能清晰界定,不会出现「我到底是不是股东」这样的模糊情况。
但也正因为有了这种明确的参照,Web3 的入股问题才显得更加扑朔迷离。
Web3 创业模式下的入股不同于传统的创业模式,Web3 的创业方式更灵活,也更「去中心化」——许多团队并不急着成立公司,甚至压根儿就没考虑过要先成立公司,而是采用一种看似更轻松的方式,比如几个人凭口头协议组成核心团队,或者直接成立 DAO。
然而,在这些模式下,你投入的时间、技术甚至资金,是否能够像传统企业一样明确地被认定为入股?
核心团队模式在 Web3 创业的早期阶段,一种特别普遍的模式是几个核心成员靠着彼此信任、热情和简单的口头承诺就搭伙开干。同时,每个人对创业的投入也不一定是资金,可能是技术、运营,或者行业资源,但大家心里默认自己已经成为这个项目的合伙人,当项目成功融资、发币时,就会按一定比例获取代币和股份。
然而,从法律的视角看,这种「看似简单」的模式可能隐藏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和潜在法律问题。
从严格意义上看,这种基于承诺或贡献的口头默认并不能自动等同于法律意义上的「股东身份」——一般需要明确的书面协议或股份登记程序。
本文地址: - 蜂鸟财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蜂鸟财经立场无关。本站所有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币市有风险、投资请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