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探 Bittensor:充满 Meme 的子网,破碎的代币经济学
作者:donn
编译:深潮TechFlow
我对新颖的代币经济学(tokenomics)总是充满兴趣。观察加密协议如何调整激励机制总是让人着迷,有时它们看起来非常诱人——直到不可避免地崩溃。所以,当 Bittensor 在情人节推出其动态 $TAO(dTAO)系统时,我立刻被吸引了。
这个想法很简单:为 TAO 的发行在子网之间提供一种新的、更“公平”的分配方式。
但仅仅一个月后,问题就显现了。事实证明,看似完美的设计在自由市场中并不总能如愿运作。
dTAO 的运行机制以下是对 dTAO 工作原理的简化回顾:
-
每个子网都有自己的子网代币($SN),以原生的 TAO-SN UniV2 类型池的形式存在。令人困惑的是,尽管用户在“质押”TAO以换取 SN,但实际上这与“兑换”TAO为 SN 功能上没有区别。唯一的区别是,用户不能向流动性池中添加流动性,也不能直接在子网代币之间交易(例如 SN1 → SN2),但可以通过 TAO 作为中介(SN1 → TAO → SN2)。
-
TAO 的发行量是根据子网SN代币的价格按比例分配的。为平滑价格波动或防止价格操纵,系统使用移动平均价格。
-
SN 代币本身也有较高的发行量,供应上限为 2100 万个,与 TAO 和 BTC 类似。一部分 SN 被分配到 TAO-SN 流动性池,其余部分则分配给子网的利益相关者(矿工、验证者、子网所有者)。分配到 TAO-SN 池的 SN 数量是为了平衡池中 TAO 的发行量,从而使 SN 的价格(以 TAO 为单位)保持稳定,同时增加流动性。
然而,如果上述计算结果表明子网需要的 SN 数量超过了 SN 的最大发行量(基于 SN 的发行曲线),则 SN 的发行量会被限制在最大值,此时 SN 的价格(以 TAO 为单位)将会上涨。
该机制的核心假设是,市值较高的子网为 Bittensor 网络创造了更多价值,因此它们应获得更多的 TAO 发行量。
然而,现实情况是,加密市场中价格最高的代币往往是那些拥有最多关注度、炒作、庞氏特性和营销资源的代币。这就是为什么 L1 公链和模因币(memecoins)总是拥有相对最高的估值。
尽管机制设计的出发点是好的,假设那些通过创造收入而产生价值的子网会用部分收入回购 SN 代币,从而推高价格并获得更多的 TAO 发行量,但这种思路未免有些天真。
充斥 Meme币的子网与失控的代币经济学在 dTAO 启动之前,我曾与一些加密分析师讨论过 dTAO 代币经济学中显而易见的缺陷——即更高的市值≠更高的收入或更大的价值创造。
但我没想到,这种理论很快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自由市场以一种“美妙”的方式运作了。
本文地址: - 蜂鸟财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蜂鸟财经立场无关。本站所有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币市有风险、投资请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