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新闻

DeSci 能否解决科研资助的「破窗效应」?

撰文:Thejaswini M A

编译:Saoirse,Foresight News

我有个朋友,花了整整七个月时间撰写科研基金申请。

七个月啊,这比不少人筹备婚礼的时间还长,压力恐怕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她本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癌症治疗研究员,却把更多精力耗在筹集资金上,而非真正的科研工作。

整个体系完全本末倒置。做研究需要资金,可拿资金却得先证明研究一定成功 —— 但不做研究,又怎能证明它会成功呢?

反观有些事,简直离谱:某个 YouTube 博主发起「数米粒」众筹,一个周末就筹到 10 万美元。这对比实在太讽刺了。

如今在加密领域,一种名为 DeSci(去中心化科学)的运动正在兴起,试图用加密货币和区块链技术革新科研资助模式。

先别急着不屑,听完你可能会改观,这法子或许真能行得通。

现行体系到底有多糟?

传统科研资助的流程是这样的:研究者撰写详尽的研究方案,提交给政府机构或企业,然后等待 6 到 18 个月才能收到回复。大多数申请会被驳回,即便获批,也附带一堆限制条件,导致研究者花在文书工作上的时间比做研究还多。

这套流程的核心是「降低风险」,听起来挺合理,可问题在于:突破性发现本质上都是有风险的。从抗生素到互联网,那些最重大的科学突破,最初往往都是评审委员会不会资助的「冷门方向」。

还有论文发表的问题:研究者必须在昂贵的学术期刊上发表成果,这些期刊收费高得离谱,还将研究成果设置付费墙。结果就是,纳税人掏钱资助的研究,纳税人自己却看不着。

最终,优秀的研究者把数年光阴耗在官僚流程里,而非解决实际问题。重要的研究被拖延,甚至胎死腹中,而通过纳税支撑了大部分基础研究的公众,却被隔绝在自己买单的科研成果之外。

DeSci 登场

DeSci(去中心化科学)本质上是把加密货币的理念应用到科研领域:研究者不必再向评审委员会「乞讨」资金,而是可以直接向关心其研究的人众筹;研究成果不再被付费墙封锁,而是存放在公共区块链上,任何人都能查阅。

当以太坊联合创始人 Vitalik Buterin 和前币安 CEO 赵长鹏开始在公开场合谈论这个概念时,DeSci 获得了广泛关注。要知道,当加密领域的大佬们聚焦某件事时,往往意味着相关基础设施已具备落地的条件。

具体运作模式是这样的:研究者发行代表其项目的代币,人们通过购买代币为研究提供资金,若研究成功并产生盈利性成果,代币持有者就能分享收益。

这已不是理论空想,不少企业正在为去中心化科学搭建实实在在的基础设施。


本文地址: - 蜂鸟财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蜂鸟财经立场无关。本站所有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币市有风险、投资请慎重。

下一篇:没有了
« 上一篇
上一篇:7 天 600 倍,AI 季 2.0 会因为这只狗开始吗?
下一篇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