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货币司法处置:舆情风险与防控
撰文:刘正要律师
一、什么是舆情风险?广义上的舆情风险,是指在特定事件、政策或行动中,由于公众、媒体或其他社会力量的关注及反应,而引发的负面舆论或社会情绪,进而对个人、组织或国家造成不利影响的可能性。
具体在本文的语境下,司法处置的舆情风险,是指司法机关在涉案虚拟货币司法处置过程中,因操作不当引起的社会公众对司法机关的负面舆论及不满情绪。
现在中国法院法官的案件管理系统中,有一个案件考核指标就是看法官承办的案件是否引起了舆情。可见,司法机关对于舆情还是十分重视的。
根据刘律师在币圈刑事案件中的实务经验,因涉案虚拟货币处置而引发的舆情有以下几种:
(一)法律适用争议目前我国在法律法规层面并未专门针对虚拟货币有任何规定,仅在国家部委之间以单独或联合发布监管政策文件的方式对虚拟货币相关业务进行监管。
如此一来,在刑事案件中如何定性涉案虚拟货币在全国各地法院就会出现不同的结论:有认定为财产的,有认定为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的,也有认定为前述两种性质兼有的等,不一而足。那么在法院判决后(部分处置是在法院判决前进行的),处置涉案虚拟货币时就容易引起纠纷。
(二)受害人的权益保护在涉虚拟货币诈骗犯罪、盗窃犯罪、非法集资犯罪中,即使涉案财物是虚拟货币最终也应当返还给受害人;但是在币圈高发的开设赌场犯罪、传销犯罪、非法经营犯罪等案件中,理论上并不存在“受害人”一说,司法机关也无需将扣押的涉案虚拟货币予以返还。
当涉案虚拟货币被处置变现收归国库后,部分案件中(以传销犯罪为主)大量的底层投资人 / 参与者会以案件“受害人”的名义要求司法机关或被告人退还投资款,一旦其目的难以实现,往往容易引发舆情。
(三)虚拟货币的市场价值波动除稳定币以外,虚拟货币的价值波动十分普遍,对于已经判决的涉币类刑事案件影响尚小(虽然实务中对于未处置变现的虚拟货币类案件,如何确定涉案金额争议也很大);对于还未判决的案件而先行处置的情况下,如果未来法院判决时涉案的币价相较于立案时有明显差异,无论是对于公诉机关、法院,还是对于嫌疑人 / 被告人,甚至对于案件受害人、当事人家属等等群体,此时对于案件的结果都会有各自的期待,立场相反方的争议之大,可能如天地之别。例如:扣押的虚拟货币价值大跌,几乎归零时,嫌疑人 / 被告人一方肯定要主张无罪;但是公诉人、受害人一方肯定要主张以立案时的市场价为准,以便给嫌疑人 / 被告人定罪量刑。
本文地址: - 蜂鸟财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蜂鸟财经立场无关。本站所有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币市有风险、投资请慎重。